查看原文
其他

高公案(六):论细节

LYCAEUM 蓝色木Lyceum 2021-05-17


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点右上角“设为星标”,可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文章哟~




往期回看




(一):说缘起

(二):论洪亮

(三):论“和风”

(四):论附图

(五):论友人





“高公案”(六):论细节

文丨张凌

狄公案系列小说的一大特色,便是作者高罗佩先生将中国古代探案故事与西方现代侦探小说融为一炉,创作出一系列具有醇厚的中国韵味、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见长的作品,圆满地实现了中西合璧,在世界侦探文学中独树一帜,之所以能有此成就,自然与他本人独特的经历、素养、学识密不可分。尤其可贵的是,高公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始终怀有一种学者的认真与严谨态度,力求准确无误。“我发现人们对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缺乏理解,缺乏得令人吃惊。我觉得,我的狄公小说也能促使这个问题受到广泛注意。因此我一直竭尽全力把这些小说,直到最小的细节,写得尽可能逼真。”在这一点上,他的确做得非常成功。在某个时期内,美国国务院甚至规定,调到中国工作的外交官,都必须阅读这些小说,因为它们最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人的生活背景。如今试举几例,略加说明。


狄公案系列小说中时常出现一个表明酒壶材质的词语pewter,意为铅锡锑合金,但是这个说法很难直接用在中译本里,无论“铅锡酒壶”还是“铅锡合金酒壶”,都显得太过现代。笔者起初译为“锡制酒壶”,不过总觉得不够理想。有一天翻阅《红楼梦》时,看到“银样镴枪头”,下面注释为“铅锡合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原来pewter就是“镴”!高公用词之精准,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又看到著名翻译家杨苡在《呼啸山庄》中译本里也将pewter译作“白镴”,益证无误。


《黄金案》第十七回中有“慧本带领十名僧人开始围着佛坛缓缓绕行,还手捧香炉不停摇晃,浓重的香烟笼罩住圣像。”此处描写的是一种礼佛仪式。从南北朝开始,佛教中产生了“行香”这种修持,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由于香炉既可以固定放置使用,也可以持在手中行走使用,故而称为“行炉”。唐宋时流行使用瓷质行炉,各种窑口均有烧造,其特点是宽折沿、筒腹、喇叭状高足。

《湖滨案》第七回中提到蛋壳瓷茶杯。“蛋壳瓷”又名“薄胎瓷”、“脱胎瓷”,起源于宋朝,盛行于明清,是江西景德镇瓷器中的精品,用上乘纯釉精制而成,透光性极好,据说厚度可以做到0.1毫米。



《铜钟案》第十五回中,有一段关于林家宅院的描述,其中提到“窗上贴的并非窗纸或窗纱,而是许多薄而透亮的贝壳”。笔者当时虽然按原文照译,却是不明就里,后来偶然得知这里指的原来是明瓦,又称蠡壳窗,明清时在江南一带十分流行,直到玻璃传入中国后才逐渐消失,至今在江南旧式民居中仍可见到。



《湖滨案》第七回和《红楼案》第三回中都曾提到室内摆放着装有冰块的铜盆,用于夏日镇暑。根据李零《说冰鉴——中国古代的冰箱》一文,冰鉴是中国古时冰镇酒水的器物,明清时有冰桶和冰盆。古人不但用冰来为食物保鲜,也用冰来给室内降温,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里记载薳子冯在大热天里装病,挖个地下室,把冰放在床下,裹着皮大衣睡在上面。



《两乞丐》《中秋案》里均提到县衙府院旁边的公共园林,可供普通百姓游赏。中国古代确实有类似的场所,即作为州府衙署园林的郡圃,始于唐代的郡斋,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诗中便有“今朝郡斋冷,忽忆山中客”。高公在小说中描述的县圃与县衙府院只有一墙之隔,还真是颇为合理。


《广州案》里有Tanka一词,意为“水上人”,意思虽然明确,但是笔者起初并不知有何来历,后来在微博上看到关于疍家的帖子,方才恍悟Tanka就是“疍家”的音译。


《雨中客》里有“按理说身为县令,可以娶至四房夫人”。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笔者后来竟在另一篇文章中重又看到。1950年4月,高公曾在日本东京用英文发表过一篇《纳妾》,其中就有“在中国,一位高官可以有至少四个妻子,这种传统的来源可能同样出于体现威望。”


《黄金案》里提到狄公外放蓬莱县令之前,曾在京师秘阁任职。此处的“秘阁”,原文为Metropolitan Archives,之所以采用此名,是因为高公所作的《棠阴比事》英译本中曾出现过这一名称,并附注中文“秘阁”。


《红楼案》第二回中,金华骆县令曾提及李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殿试第一名,被任命为Imperial Academy的一员,这个官署名也在《中秋案》里出现过,邵繁文曾在此处担任长官,笔者起初译为“国子监祭酒”,不过对比此处,可知国子监显然不确。根据文意推断,殿试第一名便是状元,依照常例,状元将被授予翰林修撰之职,原来Imperial Academy应是翰林院!以此类推,邵繁文应是翰林学士而并非国子监祭酒,并且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正与书中所述相符。


走笔至此,不妨借用著名学者吴晓铃先生《“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记〈狄公案〉作者荷兰高罗佩》一文中的评述来作结:“高氏的博览和杂学奠定了他创作《狄公案》的坚实基础。理解这个背景,才能明瞭他的创作里的那(哪)怕一个细微的情节,甚至一草一木一屏一盏,几乎无一字无出处。”


- 未完待续 -



“蓝色木Lyceum”


期望与诸位作知识与美的逍遥游。

新浪微博:@蓝色木Lyceum

投稿邮箱:lyceum2018@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